導讀:近期,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組織的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與工業生產應用標準工作組會議在重慶召開。來自工作組各標準負責單位和參加單位參加了本次會議。
此次會議對《智能傳感器第1部分:總則》等7項國家標準草案稿進行了技術審查,并安排了標準制訂進度計劃。《智能傳感器第1部分:總則》是國家下達的2012年*批制修訂計劃標準,計劃完成時間為2014年。
該批次標準制修訂計劃還有多項傳感器標準確定于今年完成。包括《傳感器網絡標識解析和管理規范》、《傳感器網絡測試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傳感器網絡測試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和應用支持子層》、《傳感器網絡測試通用要求》、《傳感器網絡通信與信息交換第2部分:高可靠性傳感器網絡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規范》、《傳感器網絡網關技術要求》、《傳感器網絡信息安全網絡傳輸安全技術規范》、《智能傳感器第2部分:應用行規》。
同期研究所組織召開了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與工業生產應用標準工作組第二次會議,來自工作組的組長單位和各標準負責單位的23名專家參加了這次會議。各標準工作組組長匯報了工作組工作進展,各標準負責單位匯報了標準起草工作進展。會議對物聯網智能傳感器與工業生產應用16項標準草案內容進行了審查,對各標準之間的協調統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決定由各工作組組長和各標準負責單位完善標準草案。下次會議計劃于7月底或8月初召開,下次會議將審查各標準草案稿,會后將形成征求意見稿。會議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完成了預定目標,獲得了圓滿成功。
傳感器在智能電網領域發揮諸多作用
在人們的意識里,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自動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環境探測等領域,電力領域少有涉及。
如今,不僅在智能電網領域已經可以尋覓到傳感器的身影,而且智能電網還有望成為傳感器使用的zui大用戶。建立智能電網所需大部分成本得花費在終端電力分布系統以及智能電網在電力設施上的終端信息系統,網絡安全軟硬件建設,很大一部分將投資在傳感器網絡上面,直接帶動了傳感器的市場。同時,為適應智能電網的建設需求,傳感器也在向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處理功能的傳感器,帶有微處理機,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
智能電網與眾多智慧體系一樣,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眾多裝備與技術共同作用的產物。其中在監測*線的傳感器設備雖小,但重要。在智能電網發展中,利用傳統的傳感器已經無法對某些電力產品的質量、故障定位等作出快速直接測量并在線監控。而利用智能傳感器可直接測量,對產品質量指標、以及故障等進行測量(如溫度、壓力、流量)。例如,為了滿足智能電網發展需求,我國推出了光纖電流傳感系統,實現了管線電流傳感系統的全數字閉環控制,具有穩定性和線性度好、靈敏度高等特點,滿足了大量程范圍的高精度測量要求。
目前,智能傳感器已經成為上傳感器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研究,應采取的跨越式的發展思路,是占領未來信息技術制高點的關鍵措施。未來,數字化、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的融合,將帶動傳感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傳感器制造成本降低,市場對傳感器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全面和專業化,傳感器智能化也將被普及和應用。